宜都融媒訊(記者 鄭振亞 何明君)近年來,市氣象局深化精準預警響應機制建設試點工作,高質效推動氣象全面融入地方大安全大應急體系,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、守護綠水青山、助力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更加精細化、專業化、多元化的氣象力量。
“就環流形勢上來看,今天宜都低層主要受偏北氣流影響。”10月28日,記者在市氣象局看到,映入眼簾的是充滿科技感的顯示屏,上面實時滾動著各類氣象和預警數據。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這是宜都預警信息發布樞紐——氣象綜合業務和氣象災害應急指揮調度“兩個平臺”,可隨時掌握天氣形勢,為精準調度贏得主動。
市氣象局副局長方思達介紹:“這兩個平臺是宜都綜合防災減災的‘智慧大腦’,能夠精準監測天氣態勢,科學研判天氣變化趨勢,通過應急、水利等多個部門的近萬臺前端監測感知設備的整合和共享,實現了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的轉變,同時結合靶向發布、‘天氣盒’、微信小程序的使用,進一步加強預警和應急聯動。”
預警信息如何能夠快速傳遞給公眾?發布預警之后,部門能否快速響應部署?為此,我市在各鄉鎮街道及試點村值班室中安裝了25個“天氣盒”,可實時看到天氣預報、天氣實況等信息,全面消除了基層預警信息接收盲區。
“‘天氣盒’是基層氣象災害預警服務智能終端,通過雷達回波演變趨勢分析功能,可模擬天氣系統的演變過程,提前預判天氣變化。一旦出現預警,‘天氣盒子’就會發出警報的聲音,及時提醒我們值班的人員。”紅花套鎮黨委委員、副鎮長李茂介紹道。
今年7月12日,我市紅花套鎮遭遇了強降雨天氣,2小時雨量達149毫米。面對這一突發情況,市氣象局迅速行動,連發6期暴雨橙色、紅色預警,利用平臺“一鍵式”叫應機制,靶向對山洪、地災風險地區發布提示短信6萬條,成功預警了潛在的風險。
紅花套鎮黨委委員、副鎮長李茂說:“在收到預警信息后,我們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,迅速組織轉移了鄢家坨村鄧家沖地災點附近的群眾,共計31人,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。”
鄢家沱村村民余宗國說:“還好氣象局給我們發布預警,說可能有山洪災害,鎮政府馬上組織我們轉移到安全地帶,不然后果難以想象。”
此外,為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水平,我市整合“多員合一”綜合防災減災信息員隊伍,統籌氣象信息員、災情信息報送人員、山洪災害巡查員為一體,達到“小網格”撬動“大治理”,“小切口”服務“大民生”效果。
“我們不定時對地質災害點及雨情情況進行巡查研判,利用小程序隨手拍傳的災害信息,可以實時同步到市綜合減災輔助支撐平臺,此外還可以利用視頻方式,與指揮中心實時連線匯報情況,用起來即方便又準確。”鄢家沱村委會治保調解委員地質災害點信息員杜選國說道。
目前,我市已構建了全市“綜合防災減災一張圖”,納入全市28個氣象觀測站、39個水利雨量站、56個水庫、76個地質災害隱患點、13條山洪溝等信息,將圍繞監測精密、預報精準、服務精細,充分發揮氣象預警先導作用,打通氣象精準預警響應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市氣象局副局長馬協新表示:“接下來,市氣象局將扎實推進試點工作,做好動態信息更新和系統維護,強化實戰運用,充分發揮精準預警試點成果,結合使用反饋情況,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工作流程和平臺場景應用開發,加強經驗總結,力爭形成一批可復制、可推廣的試點經驗。”
(責編:李忠益 劉娟 審核:黨艷秋)